中新网十堰11月28日电 (卢琪 张艳玲)长江水利委员会28日首次联合丹江口库区湖北、河南的6个县(市、区)在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鱼类增殖放流站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助力库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和水质安全,并积极探索库区协同管理,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自2014年通水以来,丹江口水库水质长期保持在Ⅱ类及以上,已累计向受水区供水超60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08亿,成为沿线26个大中城市的供水生命线,发挥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当天增殖放流活动在湖北省丹江口市水域进行,湖北省十堰市辖区丹江口市、郧阳区、武当山特区、张湾区、郧西县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等2省6县(市、区)共同参与,这也是丹江口库区涉水县市首次联合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
图为鱼类增殖放流活动现场。 卢琪 摄
据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曹俊启介绍,按照国家批复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初步设计报告》要求,该公司每年需人工催产、孵化325万尾的鲢鱼、鳙鱼、青鱼、草鱼、长春鳊、团头鲂、黄尾密鲴等13种鱼苗,投放到丹江口水库,以此保障库区水生生物多样性和净化水质。
长江水利委员会河湖局局长王永忠表示,鱼类增殖放流是保护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的有力举措。自2018年丹江口水库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以来,已累计投放鱼苗1200万尾,为维护水源地水质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图为增殖放流的鱼苗。 卢琪 摄
增殖放流活动结束后,长江水利委员、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与6县(市、区)联合举办丹江口水库联巡联查及协同管理工作经验交流暨库区管理业务专题培训会。淅川县副县长贾蟒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与相关部门一同立足丹江口水库“三个安全”(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围绕水工程管理、水资源利用、消落地保护、建设项目审查等内容,全面持续深化政企协作,共同推进丹江口水库管理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再现新成效。
据悉,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以来,基于“守好一库碧水”的共同责任,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有限责任公司逐步与库区地方政府建立了联合巡查、联合普法宣传和信息共享等工作联系,并发挥企业技术、资金等方面优势与政府属地管理、行政执法优势,形成了在河长制框架下“县—乡—村”网格化政企协同管理机制。(完)
中新社澳门11月28日电 (王豪 李亚南)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仪式28日在澳门举行。作为中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中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
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是推动双方实质性科技合作,加快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树立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良好范例。对于加快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澳门在国内与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郑新聪、国家航天局局长张克俭出席投入使用仪式,共同见证签署“澳门科学一号”卫星投入使用证书、长期运行管理协议。
据国家航天局介绍,“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采用“A星+B星”联合观测模式。A星搭载高精度磁场观测载荷、能量电子谱仪、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高精度地球磁场测量任务;B星搭载中能粒子探测器、太阳X射线探测器、激光反射器等载荷,重点开展太阳X射线和地球内辐射带能量粒子探测任务。A星和B星联合对南大西洋异常区高能粒子的时空分布结构开展观测。
在轨测试期间,“澳门科学一号”卫星在轨运行稳定,功能性能正常,完成了卫星工程在轨测试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测试项目。卫星各载荷的科学数据经过自校自评,并与其他卫星数据和国际通用模型比对,验证了各载荷的功能和性能。11月,卫星圆满完成在轨测试工作,具备投入使用条件。
“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深化澳门与内地、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充分发挥澳门自身独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该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完) 【编辑:姜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