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
“我们基本上每年要交大几千万的税收,从税收贡献和经济贡献上,对当地来说肯定是比较核心的。”日前,央视《焦点访谈》报道了千亩耕地被污染的问题,其中江西国化实业有限公司被重点“点名”,而其相关负责人在媒体镜头前笑谈“大几千万税收”的画面引发热议。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网友纷纷指责涉事企业负责人态度不端正,不谈环境污染,不谈治理举措,反而笑嘻嘻地把几千万税收挂在嘴上。
这样笑谈税收的姿势肯定不对。无论如何,多少税收都不是排污的理由和底气。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作为代价,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底线思维。
不过,该负责人可能“一不留神”说了句大实话。循着这句话,回味当地治污的过程,或可大概明了企业为何如此高调。视频中,当地生态环境局局长表示会让他们整改。但面对记者“整改做不到怎么办”的提问,这位局长回答:“该生态赔偿赔偿吧,反正依法办理。”在说“依法办理”的时候,显得欲言又止,没有底气。
可以想见,税收以及其他诸如关联产业、就业等经济方面的贡献,使得地方在治理污染企业时可能疲软乏力,缺乏破釜沉舟、壮士断腕的勇气。
由此也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场景:污染旷日持久,尽人皆知,而治理却治标不治本,缝缝补补。其结果是,企业攫取了利益,当地获得了税收和政绩,而被污染的耕地却很难修复。
据媒体梳理,近年来,涉事企业已多次因污染问题被各级环境督察“点名”,且有多次环保处罚记录。比如,2021年至2022年期间,该公司因废水、废气直排或超标排放而多次被群众举报投诉,当地相关部门调查后也确认群众反映问题属实,并要求企业进行整改,同时进行处罚,相关销号表上均标注了“已按要求完成整改”。而就在今年7月,当地市级生态环境部门还对该公司负责人进行了约谈,要求企业要坚持问题导向,压实压紧工作责任,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扎实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
如果该调查的调查了,该处罚的处罚了,该整改的整改了,在所有流程走完之后,迎来的却是污染仍在持续,怎么破?想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困境,必须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要切实改变不合时宜的发展逻辑,真正与落后的、高污染的生产力做一个切割。
绿色发展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不光以往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走不通了,如今“边治边污”的做法同样行不通。再也不能为了短期、局部、个别的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给后代子孙留下一块块“毒地”。
税收固然是衡量企业的标准之一,但绝不是企业排污的底气。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龙之朱 【编辑:于晓】
央视网消息(新闻联播):安徽依托国家重大水利工程——引江济淮工程,加快配套项目设施建设,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不断提升,黄金水道作用显著增强,为沿线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力。
不久前,引江济淮工程配套项目安徽阜阳四水厂完成结构主体施工,为今年12月具备通水试运营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项目运营后,每天可以将60万吨引调来的长江水输送到阜阳。
通过引江济淮工程的实施,把长江水引调到淮河流域,将有效缓解淮河流域皖北和豫东5000多万人口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农业灌溉面积1800多万亩。今年,安徽启动以城乡供水为主、结合灌溉补水的二期工程建设,将建设3条输水干线、4项水源工程、21座泵站等骨干供水工程,新建管道总长130.02公里。
依托引江济淮工程的江淮运河也加快建设。今年8月16日,江淮运河沟通段航道开放试运行。9月16日,菜子湖线航道开放试运行。至此,江淮运河全线贯通,成为我国平行于京杭大运河的第二条南北水运大通道,千吨以上货轮可直接通江达海,缩短航运里程200—600公里。截至目前,引江济淮航道已过闸通行船舶超过1万艘次,货运总吨位超过2000万吨,这条中原地区联通长三角地区的黄金水道将为沿线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动力。